财务报表是外界了解一家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表现的主要渠道之一,也是金融机构全方位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经营效率、债务水平和成长潜力等多维度信息,从而作出信贷和投资业务决策的重要依据。从这个意义而言,真实、可靠的财报数据是财务分析的基础。
纵观国内外资本市场的发展,总有些公司,出于种种短期目的,不惜对财报进行粉饰,甚至故意对其夸大或虚构。近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企业为了维持稳健经营的形象,对财报“动手脚”的动机也更强。
以A股市场为例,不乏一些昔日的“白马股”人设“崩塌”的情况,财报舞弊涉及金额动辄十几亿、甚至上百亿元。此外,以财报欺诈为主的银行骗贷案接连曝光,涉案金额一路高企,令借款机构产生大量不良贷款。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股东、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也破坏了资本市场和商业社会的诚信。

3)通过伪造现金流和关联交易的方式调节报表科目、掩盖舞弊迹象。财报舞弊的手段也非常复杂多样。以调节利润为例,通常分为操纵收入与操纵费用两个维度。前者主要以虚构客户、提前确认收入、进行三方交易或互换贸易、借助一次性行为夸大收入、虚减收入等方式实现对收入的调节;后者则通过少计账外费用、不对受损资产或坏账提取减值准备、费用资本化、延长折旧摊销年限、将费用暂时挂在应收账款或预付款科目等手段隐藏成本费用,或虚构费用、将经常性费用归为一次性费用、大额计提应收账款或存货差值损失等方式来虚增成本费用。值得注意的是,关联方交易可以隐藏在销售、采购、资金支持或融资安排、互相提供担保或抵押、共享设施或服务、关键管理人员的薪酬、商标使用等各个环节。换言之,隐蔽性可以很高。
不仅如此,财报舞弊的手段和其进行相关操作动机也高度相关。企业为了挂牌、转板、获取信贷资格而舞弊的方向,和企业为税务策划等动机舞弊的方向大相径庭。
当然,世上没有完美的犯罪,再高明的舞弊也会留下破绽。下图列举了一些通过财务分析能够洞察到的异常信号,金融机构可以沿着这些蛛丝马迹,进一步抽丝剥茧,深入调查。

信息化时代,如何精准高效识别财报舞弊?
为了有效弥补传统手段在财报舞弊识别方面的不足,在新兴科技不断成熟的当下,金融机构可引入更多维的数据,将人工智能(AI)模型与业务经验相结合,不断提升识别财报舞弊的能力,让精准识别成为可能。
明确识别目标:精准识别财报舞弊的第一步,是明确想识别财报舞弊,还是财报异常。识别目的的不同会导致识别范围的显著差异。
海量信息整合勾稽:信息化时代看财报已不是单纯从三张表看财报。除了财务报表复杂勾稽规则稽外,还可结合云计算、自然语言处理(NLP)等先进技术,提炼财报附注信息、批量获取工商、税务、司法等外部数据、抓取外部舆情等,通过多渠道获取的海量数据,实现多维度信息勾稽。
百万特征排水归纳:通过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和集中化处理,可交叉进行比对,同时建立多维度、多视角的特征标签。在对相关信息及指标进行降维、归纳后,可汇总成丰富、全面的财报风险提示全景画像,使得数据结果“可视化”,更直观地呈现公司风险,由点及面揭示财报舞弊的线索。
大批量秒级运算:日益成熟的计算机处理技术,使得毫秒级的指标批量运算成为可能,让大批企业海量数据的计算与分析高效化,解决了财报舞弊人工识别过程中效率低下的问题。
AI模型精准定位:财报指标、财报舞弊线索、财报舞弊动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线性或因果关系,三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导致需要深度学习算法才可以刻画。另一方面,随着先进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相关模型可从上万个维度“学习”可疑的财报舞弊,发现粉饰特征,捕捉问题公司共性,从更精细的角度精准识别。
规则网排查发现线索:AI模型在识别财报舞弊企业方面具有高效、精准的特点,但由于其“黑匣子”运作的特点,难以让使用者了解到财报被识别为舞弊嫌疑的原因。基于业务逻辑的严密规则网的构建则在精准识别基础上,解决了这一难题。规则网对重点会计科目和指标进行勾稽排查,结合公司在行业中所处地位,从成本、费用、利润、资产、现金流等多角关系进行一致性对比,发现异常变动和违规迹象,进一步推测舞弊动机。规则网与AI模型相辅相成,多角度验证,有效提高了财报舞弊的甄别效率(示意图如下),让违规公司无所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