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遇到有一家企业,它是进料加工的,同时又在国内去买原材料,然后这家公司的进口合同备案料件其实是用不完,就偷偷卖给另外一家公司。说是公司可以省了多少税,但是后来被海关发现了,结果还判刑了,那我就想问一下这其中的逻辑啊,我有点没搞懂。
1,是进料加工的进项不用交增值税和关税吗?
这里的风险点是,这家公司将海关备案的进口料件偷偷转卖给别的公司,可以视同走私。国家之所以有这样的优惠政策,进口料件免增值税和关税,目的是为了鼓励出口,打开国外市场,去赚外国人的钱。
而不是利用这个便利,来倒卖免税的进口料件。
那不是进料加工这种模式进口的话,材料是不是都要交增值税和关税啊?
2,那这个进来的那个增值税还能退吗?
我现在越看越晕了,就感觉有点理解不了这个,那刚刚讲上面那个案例就是为什么就能给那个人就是逃税呢,我理解不了,可不可以帮我大概简单的说一下。
如果是一般贸易进口征税进来的,有海关缴款书,所征的增值税是可以比对的,也就是可以抵扣的。
另外,你细想一下,免税进口的材料,是不是很便宜,这不就有利可图了吗?而国内购料是要征增值税的,这不就节税了嘛。
对对对,你说对了。
是的,它上面是写的就是法院判他这个就是走私罪。我现在就是有点搞不明白,我就说啊,这些人就必须要很懂这些,他才知道说为什么要这么操作,那对于我之前都没有操作过这个,所以呢,你让我这么去做,那我可能都搞不懂为什么要这么做。
所以我现在就想理解,那它进来是不用税,那一般工厂里面有哪几种情况就是说?进料加工不要交税,那为什么是一般贸易进来就是需要交税是吗?
3,那为什么大家都不去搞进料加工呢?海关需要什么样的那个资质或者什么才能申请进料加工呢?
一般正规的公司,都可以走进口加工的模式进入。其实也不是很复杂,达到海关的监管要求即可申请,对免税进口的料件有海关账册管理,另外国内购料和进口免税料件能独立核算。
但有些小公司,管理不完善,不想这么麻烦,就通过一般贸易进口。
2.你知道吗?我是前几天去面试了,然后看到这家公司。通过企查查呀,才发现他们公司竟然干这样的事情,那这样的公司我肯定不能去啊,太吓人了。
那就是说是不是很难去申请这个进料加工的合同呢?那企业如果说做到这样子就进口又免税,然后出口又能退税,那个个都去申请,那是否可行呢?那为什么还有人走一般贸易呢?这个又是什么原因啊?
也不能说很难。申请方面可以交给外面的机构去代办。只是进口免税料件监控方面比较严格,进料加工料件有海关账册,出口时也按BOM表用量扣减,企业都可以去申请。
有些小公司管理不规范,怕麻烦。才走一般贸易进口。
原来是这样子的。
4,那怎么我又看到有的就是说什么进口的那些要按一个分配比例去计算,就是在计算那个减免额的时候要拿那个销售额,还要减去一个比例算出来的一个金额,那个又是什么意思啊?
申报出口退税时,系统会根据计划分配率来计算进口金额。比如,深圳13年之前,是按实际进口金额来抵减的,13年后按计划分配率来算进口金额。这个算法的出发点,是平衡进口金额。
有些公司实际进口金额波动大,有时集中在某个月大额进口,有时完全没有进口。为了平衡进口金额,所以按上一年度的计划分配率,来核算当年的进口金额。
也正因为平时是按计划分配率核算的进口金额来抵减。
所以,次年免抵退核销时,则根据实际进口与计划分配里核算出来的理论进口金额对比,进行调整。
对,这个听起来确实比较复杂。
5,那如果说比如说一个财务负责这个免抵退的,或者是一个企业的财务负责人,他如何在这个整个这个免抵退的环节,就比如说进口出口这个环节去为公司去,尽量去节税啊。
然后就是合理的去利用一些资源,或者是合理的去优化一些流程,达到就是交最少的税,那这个应该也是要设计的吧,我就不知道说,比如说我,哪怕我知道这个流程该怎么做,我知道怎么去报税计算,可就是我脑子里完全把整个环节联系不起来,就是该怎么样去省税呢,我就是想不出来。
关于如何节税。我也没有深刻的研究,也没有高大尚的节税设计,只是有一些肤浅的认知。
节税,是相对的概念。对于一家管理完善的公司,很少有所谓的节税设计,都是固定的,正常缴纳税款。
非要说节税设计的话,比如刚才那个例子。进口加工和一般贸易进口,这两种方式来说,可以通过完善公司的管理,达到进口加工的监控要求,这不就相当于节税设计嘛。
而一家已经完善的公司,很难讲清有没有节税。
比如说,出口退税。老会计都知道出口退税的本质是退国内购料的所征的增值税。
但新手可能没有这个概念,那可能就忽视细节。
比如,当月出口很多,但国内购料的进项发票很少,其实这时退税也少。等下个月出口很少,但进项发票很多,也不能全退。这就导致少退了很多税。
而老会计遇到这种情况,就懂得平衡,知道怎么做才能退税多。
再比如说,增值税申报,老会计都知道,销项税减进项税,才是应纳增值税。懂得这个道理,就会平衡开出的发票和收到的进项发票。
但新手可能糊里糊涂。
之前就听说一个会计新手,犯了低级错误,一次性给客户开出了很多销项发票,但没注意进项发票。结果一家小公司,一下子缴了20多万的增值税。
对的对的。
我的意思其实就是这个,我的意思就是说在那个政策和法律规规范的那个范围之下,有些什么样的一些就是注意事项,或者是流程的一些设计,会让你整个这个过程。就是说,税收是相对来说是比较平均的啊,那你刚刚说的这些那就确实就是我之前也大概也有想的一些东西,因为就是说如果你完全自己都还不太懂。
怎么去计算?你就想不到这些点,那你这么一提了一下,我觉得那就对了,那就至少你事先要熟悉这个流程,知道怎么计算,你才能把中间都有一些点去串起来啊,什么时候该是不是该进口那个从进口的原材料,然后以及你刚才提到后面增值税的一些问题。
然后你刚刚说那个增值税那个进项和销项的一个问题,就是会说,如果当月开的销项票太多了,进项票很少导致多缴。
6,那其实这个道理的话,应该就是在后期它又对冲回来了,是这样子吗?
因为如果你的进项票你只能拿到这么多,那就没办法了,你又不能去外面去虚开嘛是吧,只是说,你这个月的销项你开的多,你下月相对少了,那你进项票又多了,那这样不是抵冲了吗?就刚刚你说的这个观点我有点没反应过来,其实就是说你前面多后面少的问题嘛,对不对?
逻辑上是这样。
但是你细想,如果是一家小公司,因为新手一个失误。一下子缴了20万的增值税,可能这家小公司一年才缴几万的税。那要冲到何年马月?老板会怎么想?税务局会怎么想?
这个月突然缴20万,以后的月份都不缴,这不就税负波动太大了嘛,这不是自己找坑。
我明白了,就是说其实真的像,比如说我为什么说我虽然做了这么多年还是对这些业务不太了解,不太全面呢,就是比如我以前的公司,它是相对比较稳定的,每个月算出来那个税的金额都差不多。
然后稍微每个月多一点进项少一点,印象在下个月里面再补回来就好了,所以那个税额的差异就是几乎可以忽略,然后像你刚刚提到的这种确实就是本身他交的税就很少的话。
那对于老板来说,稍微大一点,他会觉得这个人怎么突然多交那么多啊?
对于我们来说,比如说我一个月以前啊,就是根据那个销项直接真的一交这20多万的税,因为我们的进项很少吗?那时候几乎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