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巴林银行是英国伦敦城内历史最悠久、名声显赫的商业银行集团,其业务专长是企业融资和投资管理,业务往来点主要在亚洲区拉美新兴国家和地区。到1993年年底,巴林银行的全部资产总额为59 亿英镑,1994 年税前利润高达1.5亿美元。但到了1995年2月26日,巴林银行因其新加坡支行交易员里森违规从事衍生品业务而遭受巨额损失,无力继续经营而宣布破产。一个有着233 年经营史、拥有良好经营业绩的老牌商业银行自此在伦敦城乃至全球金融界消失。
里森1989 年开始到巴林银行工作,王作业绩突出。1992 年,里森被巴林银行管理层派到新加坡建立期货部,并任总经理,拥有雇佣交易员和后台清算的权利。里森违规建立了一个秘密账户“88888”,并多次用其隐藏员工的操作失误和未经授权的交易,从而使大量的交易损失未能在账户上得到反映而是进入秘密账户。1994年12月,巴林银行新加坡支行未在账户中确认的累计损失超过2亿英镑,其中仅1994 年就高达1.85 亿英镑1995年1月18日,日本神户发生大地震
其后数日,东京日经指数大幅度下跌,里森开设的秘密账户遭受更大的损失在此情况下,里森叉从伦敦获得大量资金购买更大数量的日经指数期货合约并卖空日本政府债券,希望日经指数会上涨到理想的价格范围。但事与愿违,日经指数并未如里森预期的那样上涨。1995 年的前两个月,巴林银行新加坡支行累计未报告损失翻了三番,2月27日,达到了8.27 英镑,加上相关成本,巴林银行新加坡支行未经授权的交易损失累计达到 9.27 亿英镑,是整个巴林银行全部资本和储备金的1.2倍。尽管英格兰银行(英国的中央银行)采取了一系列拯救巴林银行的措施,但終究因亏空大大丽无济于事,这个同名于世的老牌银行还是以破产而告终。
案例分析
巴林银行之所有倒闭,从表面上看是因为里森隔热的越权行为所致,而实际上反映了巴林一行 内部控制 的缺失。
一
违反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的原则
巴林银行的致命失误是前台职务与后台职务没有分离,前台负责交易,后台负责结算。前、后台职务之间的关系不是从属关系,而是互相制约关系。二者只有相互分离,才能发挥内部控制的“牵制”作用。而里森不但是前台交易员,同时也是后台结算主管,这样的职务设置为其后来的违规行为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二
缺乏严格的内部控制措施
每到年终,里森都会将88888”账户冲转为少量余额或为零,瞒过审计师的审计。在1994年,审计师发现其账户保证金与交易所数字不符,相差77.18亿日元。审计师要求看三个证明文件,却被里森通过剪辑、复印、传真伪造了三个证明文件,因总行没有认真审查与研究,所以瞒骗过关。
三
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缺乏应有的重视
里森在回忆录中写到“尽管损益账目和资产负债表都会出现在报表中,但我很清楚,巴林银行的负责人只对资金盈亏感兴趣;至于资金盈亏结果是怎么得出来的,他们毫不关心”。因此,他大胆伪造了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的有关数据和内容。
里森使用88888”账户近三年之久,总行共划汇去17亿新加坡元保证金,从未有过怀疑。巴林银行清算部与新加坡期货公司计算机是联网的,对新加坡期货公司的各项数据与各项报告唾手可得,但从未对报告与单据进行过分析。直到里森逃跑的次日,才发现期货交易账面损失达4.5亿英镑。此时亡羊补牢,为时已晚。